春季防病小常识

2012-03-21

579345

春季防病知识
一、基本知识及常见病
      春天气温多变,气候变化无常,冷暖不稳定且多风,细菌病毒等致病微
      生物便会乘机肆虐,易造成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如流感、流脑、水痘、风疹等
      等;消化道容易受饮食凉热的影响造成脾胃不和,再加上穿衣没规律,很容易感冒
      生病;同时不稳定的气候往往会使人情绪波动,影响到人的内分泌及生物钟,导致
      心血管及精神病的发生。另外,春暖花开,空气中漂浮各种花粉、颗粒、尘埃、尘
      螨,对过敏性体质者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、过敏性鼻炎、麻疹等。
     1.水痘
     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。
     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、头痛、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,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,皮疹分布
          呈向心性,即躯干、头部较多,四肢处较少。大部分情况下,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,可
          不治而愈。
  2.流行性腮腺炎
     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-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。
     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、头痛、无力、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,发病1-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
          疼痛,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,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。
  3.流行性感冒
      流感病人为传染源,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,亦可通过直接接触
          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。
      患病时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肌痛、乏力、鼻炎、咽痛和咳嗽症状,还可出现肠胃不适。
  4.麻疹
      麻疹病人为传染源,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。
      患病初期出现咳嗽、流涕、发热、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(柯氏白斑);3至7日后皮肤会
          出现 斑丘疹,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,维持4至7日,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,留下褐色斑痕
          或  出现脱屑;病重者的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,导致严重后果,甚至死亡。
  5.手足口病
     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,主要通过消化道、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。
     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,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。
     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疱疹,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
          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。
  6.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
     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(家禽、野禽)以及鸟类。主要经呼吸道
          感 染,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、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,但是
          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。
      患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,主要表现为高热(大多持续38℃以上)、咳嗽、咽痛、
          头痛、全身不适等症状。
二、预防要点
       1.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,不要随地吐痰,不要随
          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。
       2.勤洗手,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。外出归来和用餐进餐前要洗手。
       3.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(如打喷嚏后)应立即洗手或擦净。
       4.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、餐具、毛巾、牙刷等物品。
       5.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,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,应增加通风换气的
           次数,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,注意保暖。衣服、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。
  6.在饮食上要注意"清淡"、"去燥"。多喝水,多吃蔬菜水果,增加机体免疫能力。
  7.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。
  8.避免接触猫狗、禽鸟、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,一旦接触,一定要洗手。
       9. 温冷水洗脸,可以增加对冷刺激的适应能力。
      10.保证睡眠,适当运动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
      11.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,不要触摸,应立即报告。
三、被猫抓伤或狗咬伤的应急处理办法
         人被猫抓伤或狗咬伤后应该先作伤口处理,首先不要止血,让血流出来,
     再用20﹪的肥皂水反复冲洗10—20分钟,再用大量清水冲净10分钟,最后涂
    上碘酒消毒,伤口不要包扎,然后立即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
    和免疫球蛋白。一般来说,被咬的伤口越深越严重,部位越靠近头、面,越危险,
    必须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血清。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行政管理中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2012.3.21